1954年4月1号那天,毛主席点头答应让贺龙来当体委的头儿,这事儿在当时可是掀起了不少热议。
有些老战友,特别是那些曾经跟贺龙将军共事的部下,心里都挺纳闷,怎么就让贺龙去当体育委员会的头儿了呢。
在他们眼里,贺龙将军那可是建国的大功臣,理应主要负责军事方面。
有人讲,让贺龙将军去搞体育,那简直是浪费了他的大本事,甚至还有人议论,说毛主席这是想让贺龙将军离开军队管理的工作了。
到了年末,贺龙回到北京,正式开始接手新职位。
他听到好多老干部聊起他担任体委主任的事情,结果闹了个大乌龙。
那时候,他就直接说了:“我做体育这行,完全是出于自愿。我能当上体委主任,是周总理和小平同志看中的,也是毛主席拍板的!”
那么,为啥毛主席会支持贺龙发展体育呢?为啥那时候大家一说到体育就觉得不太行呢?
挑人选人啦。
1954年的时候,毛主席为啥会支持贺龙去搞体育工作,而不让他继续负责军队事务呢?
毛主席答应让贺龙负责体育工作,一来是因为新中国在这方面有需要,二来是因为这活儿贺龙最合适不过。
1954年4月1号那天,主席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的会议时,开口就提起了体育:“咱们得聊聊体育了,这事儿可关乎咱们6亿老百姓呢!”
建设新中国的体育,这事儿毛主席和中央都非常上心。
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,毛主席就提醒各省市得搞起体育部门。但那时候,懂体育的人真的太少,而且当地的头头脑脑们也不太把这事儿放心上。
到了1953年的时候,全国还没建立起一半的体育机构呢。
挺多被安排到体育单位上班的干部都在嘀咕,说干体育这行没啥大出息,感觉一辈子就这么耗着了。他们心里头其实更想去搞经济发展或者国防建设。
要是跟亲戚朋友聊起这事儿,他们多半会摇头叹气地说,这是单位定的规矩,只能照着做,但真心不是自个儿心里想干的事儿。
学校里的老师们都觉得搞体育是那些“边缘学科”,没啥前途,也不受欢迎。
这种想法让学生们对体育的看法有了变化,有些进了体育学院的学生,心里头觉得,这是自己考过的那么多试里头,最不如意的一次。
他们还讲,进了体育学院,就等于把自己的未来给限定在这个领域了。
有些擅长体育的理工科学生,得知要被调到体育工作队,专门搞体育,直接哭得不行,连着好几天都不换运动服,饭也不吃一口。
很明显,那时候大家对体育的看法有多偏激,这也就是为啥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老是原地踏步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那时候,“中华全国体育总会”的人弄了一份报告,直接送给了周总理。
他们在那份报告里头提了个建议,说想让中央搞一个全国体育委员会,这个委员会得跟那些部委平起平坐。他们还特别提到,希望找个像贺龙那样的将军来当头儿。
为啥他们老提起贺龙呢?这还得说说贺龙在红军那时候的事儿。
在红军那会儿,贺龙是红二方面军的头儿,他特别上心部队里的体育活动,一个劲儿地推广。
那时候,他喊出了一个很实在的口号:“强身健体,打败对手”。不管他走到哪儿,都会把这个口号传扬到哪儿。
当他做八路军第120师的师长那会儿,他亲手搞了个“打仗”体育小组。
这个团队下面还管着篮球队、排球队等多个运动小队,差不多能把部队里的大部分士兵都包括进去。士兵们在休整的时候,这些运动小队给了他们很多玩乐和锻炼的机会。
之后,贺龙在师司令部搞了个“运动组”,让运动成为战士们平时生活的一部分。
搞体育建设这事儿,他特别用心。就拿增强120师篮球队这事儿来说吧,他以前可是到处找高手,然后把他们调到自己队伍里来。
那时候,贺龙得知吕正操领导的冀中抗日根据地,也有一支相当厉害的篮球队伍。
在这队伍里头,有个很重要的队员,他叫刘卓甫。这家伙可不简单,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上就有他的身影,在国内,大家都管他叫“国手”。
还有个人叫张之槐,他毕业于北平体育专科学校,以前参加过华北运动会,在华北地区挺有名气的,是个篮球高手。
他投篮特别厉害,所以大家都叫他“投篮高手”。
贺龙知道了这两个人的故事后,直接就把他们调到了120师司令部工作。
挺有意思的是,那会儿,刘卓甫正在河北深县担任县长一职呢。
后来,贺龙一心想要组建个篮球队,到处找高手,那股子迫切劲儿,简直了。最后,他居然把县长都拉来打球了,这事儿在抗日根据地里可算是炸了锅,传得沸沸扬扬的。
大家都对贺龙组建篮球队的毅力感到赞叹,就这样,120师的“勇士”篮球队逐渐壮大,成为那时候最厉害的篮球队伍,在陕甘宁和延安地区难逢敌手。
大西南得到解放后,贺龙就到了西南局开始工作,他挑起了第三书记和军区司令等多个重担。
那时候,邓小平在西南局任职,是那里的头儿,负责不少大事。他对贺龙在西南地区积极推动体育事业特别赞同。
后来,贺龙在西南地区搞起了第一支正规的体育工作队伍,并且在重庆建起了大田湾体育场地和体育馆设施。
贺龙以前的那些事儿都看得出来,他在组建体育团队上很有一套,“中华全国体育总会”特意选他,那也是有原因的。
他当上体委主任后,搞建设时发生了挺多好玩的事儿,给原本平淡无奇的体育建设添了不少乐趣。
新官上任,即刻走马上岗。
1954年,贺龙成了体委的一把手,那时候机关里人手不够,少了200多号人。你猜他是怎么在短短一年内把这缺口给补上的?贺龙上任后,看着空荡荡的办公室,心里明白得赶紧想办法。他没有坐以待毙,而是马上行动起来。通过各种渠道,他四处物色合适的人才。不管是退伍军人,还是体育爱好者,只要有能力、有热情,他都欢迎加入。他不仅亲自参与招聘,还发动身边的人一起帮忙。大家齐心协力,很快就有了不少合适的人选。同时,贺龙还特别注重培训,让这些新来的人能尽快适应工作。就这样,在贺龙的带领下,大家齐心协力,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,就把那200多人的缺口给填上了。贺龙的手段真是既高效又实用,让人不得不佩服。
贺龙一到任,首要任务就是着手挑选和调动有才能的人。
1952年那会儿,也就是他正式接手工作头一年,国家就已经定好了中央体委要招多少人,并且还先派去了一批中央的同志帮忙搞建设。
那时候,中央体委一算,发现还缺200个干部呢。虽说已经从共青团中央调了些人来帮忙,可人手还是远远不够。
不过,中央体委一直没能招满队员,主要还是因为那时候大家对体育的看法还没跟上时代。
很多人觉得体育这行当不算是正经工作,而且,还有挺多领导也认为体育不是一个正式的职业选择。
贺龙一上任,就把这些情况都摸了个透,他心里盘算着,首要任务是得先把人手不够这事儿给解决了。
在北京举办全国体育大会那会儿,贺龙在会上给大家打气,他讲,眼下最关键的事儿就是得把干部问题给解决了。
他继续讲道,要搞定这事儿,咱们可以先从上头申请点“种子选手”,然后从中央、各大区和部队抽调人手,让他们成为中央体委的主力干将。
贺龙首先去做的,是劝说那些曾和他一起在西南局共事,主管体育的老同事。
就像以前120师篮球队的张之槐、张联华这些人,都被他提拔起来,在中央体委担任了重要的岗位。
大行政区制度废除以后,贺龙得离开西南了。那时候,他和另外一些要去北京的干部一起搭了条船。船上这些人里头,没有一个是体育界的,全都是打算到北京各部门去报到的干部。
贺龙这人,胆子大,心思也细腻。他二话不说,就打算在船上劝一劝部分干部,让他们跟着自己去中央体委干活儿。
他在各个不一样的部门里,都挑到了对的人,并且把他们放到了合适的位子上。
光靠找老同事帮忙不够用,中央体委里得加些新人来提提神。
可是,好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到体委这儿来发展,咱们得想个法子解决这事儿啊?
贺龙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胡耀邦的身影,那时候他正担任青年团中央书记的职务。由于他常与年轻人打交道,贺龙觉得,要是让胡耀邦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,应该会顺手很多。
行动胜过空想,贺龙很快就把胡耀邦和路金栋邀请到家里来相聚了。
那时候,他跟大伙说:“体委这边刚起步,建设还得加把劲儿。咱们干的这活儿,主要是跟青年人打交道,担子不轻,真的需要大家伙儿多多帮忙。耀邦啊,你那儿人手要是富裕,能不能支援我们几个?”
其实胡耀邦,作为贺龙的老战友,心里明镜似的,知道他现在正为人手不够发愁呢。所以,他老早就物色好了一批人,就等着挑个时间给看看了。
路金栋把一大摞档案搁在贺龙面前,开口道:“贺总,我们来这儿前已经筛了一拨人,您瞅瞅哪些合适,给挑挑。”
接着,贺龙特别感激他们,还很幽默地说:“真是太谢谢你们的帮忙了,这样吧,今天我做东!刚好家里备着从新疆带过来的哈密瓜,大伙儿都来试试,看那瓜甜不甜。”
搞定干部的事儿后,接下来咱们就得着手建体育设施,还得解决思想层面的问题。
1954年年底,贺龙雷厉风行,迅速搞定了体委的办公大楼和员工宿舍。没多久,崇文区太阳宫那里,就矗立起了东西两幢崭新的办公楼。
接着,他没歇着,紧接着成立了北京体育大学,还有体育科学研究院,并且搞起了《体育新闻报》。
这样做,首先能让学生们开始对体育活动上心,改变他们的想法。
然后,他又带头建起了北京的一些公共体育场所,比如体育馆、工人体育场,还有那个体育学院的运动场馆。
给北京的老百姓提供了搞体育活动的场地和方便,这事儿做得好,全国各地也都跟着学了起来,当成了榜样。
他领头搞起了一股风潮,现在全国上下都热衷于体育活动,都想提高身体素质。
要想聊起体育比赛,特别是跟国际上其他国家较量,那首先得对体育运动有足够的热爱。只有这样,咱们才能谈到在国际赛场上跟其他国家比拼的事儿。
在这方面,贺龙也是拼尽全力,想尽办法要甩掉“东亚病夫”这顶耻辱的帽子。
成果满满当当。一番辛勤耕耘后,收获的景象真是让人满心欢喜。瞧,那些努力付出后的回报,就像树上挂满的一个个饱满果实,沉甸甸的,透着诱人的光泽。这就是所谓的“成果满满当当”,每一份努力都没有白费,都化作了实实在在的收获。
1959年那会儿,全运会热热闹闹地开始了,贺龙元帅尽管腿上有伤,但还是硬撑着参加了。毛主席见了,打趣他说:“贺胡子啊,你这股子劲儿,真是让人佩服!”
1959年的时候,贺龙搞体育已经五年了,那会儿新中国也刚好成立了十年。
他想要展现国家的风采,并且检验自己和其他干部的工作效果,所以就向毛主席提议,打算举办一场全国运动会。
主席听完他的想法,点头表示十分支持,并且说全运会开幕那天,他会到场参加。
1959年9月13号,北京工人体育场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大幕开启仪式。
那时候,毛主席、周总理还有好多国家的大领导都来了。而且啊,不光是我们国家,苏联、法国等24个友好的国家也都派了代表来出席开幕式。
全运会开幕的那天,贺龙不小心把腿给弄伤了。不过,他硬是挺着来到了现场,亲自盯着会场上的每一个环节,确保所有事情都顺顺当当。
毛主席瞧在心上,笑着对他说:“咱家的贺老总真是宝刀未老,受伤了还要硬撑着上战场呢。”
全运会整整举办了21天,最后圆满结束。在这次大赛中,总共决出了384块金牌的归属。
另外还有7人刷新了世界纪录,总共有664位运动员,他们一共844次打破了106个不同项目的全国纪录。
从这些资料能明显看出,贺龙和他带领的团队,通过这几年不懈的努力,最终让全国的老百姓都开始重视体育运动了。
而且,很多人除了平时锻炼外,还在不断努力,想要突破自己,去尝试达到人类体能的新高度。
这次全运会真是收获满满,打那以后,举办全运会的规矩就这么定下了。
聊起体育,贺龙那可是有不少独到的见解。他讲过:“体育啊,它可不简单,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问。体育学院呢,得在战术布局、技术磨炼、身体结构分析,还有理论知识上,都琢磨出一套完整的东西来……”
说到战术这块儿,他特别会总结之前的经验教训,然后通过喊口号来给运动员打气,并且还能让大伙儿感受到体育精神。
说说准备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那会儿吧,有个女选手,她叫何克明,接受了《北京晚报》的一个访问。
记者问她比赛那天的想法时,她直接说了,就想好好表现,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。
起初,这句话并没受到多少人的注意,不过贺龙在报纸上瞧见了,他觉得能给它加点新意思进去。
说白了,咱们得打啥样的风格呢?那必须是中国的特色风格。要说打到啥程度,那肯定得是世界级的水平,不能差。
在之后的练习里,他跟运动员们讲:“你们只要展现出自己的特色和实力,赢了是你们的功劳,输了责任我来担,我贺龙说话算话。”
周总理听了之后非常认可这个标语,接着,“赛出风格,赛出水平”就成了全国各地运动队伍的共同口号和行动准则。
在国内收获大堆好成绩后,贺龙又把眼光放到了国际上。他盼着咱们中国的运动队伍能冲出国门,挑战并打破世界纪录,把世界冠军的奖杯捧回来。
1959年4月5号,21岁的小将容国团,去打了第二十五届世乒赛。
这个从香港回到内地的小伙子,历经重重挑战,最终赢得了男子单打比赛的桂冠。
新中国诞生后,咱们国家体育界迎来了头一回世界冠军的荣耀时刻。
1960年5月25号那天,王富洲、贡布和屈银华这三位中国登山好汉,终于踩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端。这可是咱们中国人头一回站到世界最高处,也是人类头一回从珠峰的北边爬上去,成功登顶。
贺龙当体委主任那14年,新中国的体育是一点点发展起来的。那会儿,咱们国家从啥都没有,到后来在国际上可露脸了。总共打破了145次世界纪录,还拿下了13个世界冠军的头衔。
另外,因为现在大家都爱运动,青少年的个子普遍比爸妈那一代高了3厘米。
咱们国家老百姓的平均寿命,比起解放前那会儿的35岁,现在是涨到了60多岁。这背后,体育活动的普及肯定是帮了忙的,但不止这一个原因,国家的稳定还有经济的快速发展,也都是大功臣。
聊到贺龙搞的体育工作,毛主席总是乐呵呵的,他讲道:“贺龙可是给我们立了大功啊。”
现在这位伟大人物已经离开了我们,但他对体育的那份热爱和激情并未逝去。它们被一代又一代的人接力下去,绵延不绝,一直都在。
现如今,咱们早就甩掉了“东亚病夫”的帽子。在全球的体育赛场上,咱们跟其他国家一样,都是拼出风采,赛出实力。